话说冬至广播稿实用7篇

发布时间:

话说冬至广播稿(精选7篇)

话说冬至广播稿 篇1

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大家一定都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吧?今天是12月22日,是二十四节令中的冬至。

这一节令在现代人看来,可能仅仅是是划分时间的标记,甚至一个无关紧要的日子;然而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冬至具有的人文意义可能甚至盛于新年:殷周时期,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每年冬至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唐人以“小岁”称冬至;宋人甚至有“肥冬瘦年”之说;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究其原因,首先是先民们最容易直接观察到这些气象的变化,毕竟这一天昼最短、夜最长,太阳升得最低;也因此,冬至的极寒对于先民们是最危险的。而过了冬至,阳气反生,下一个循环就开始了。自冬至后的第一天到开春,人们习惯数着"九"来衡量天气的变化。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老人又过了一个寒冬,孩子又长了一岁;太阳要高起来了,冰雪要化下去了;天要亮起来了,水要动起来了。因此,冬至是轮回的起点,是值得庆贺的大吉之日。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我们班的同学和老师一起在学校过冬至,搓汤圆、吃汤圆、做游戏,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的气氛。

谢谢大家!今天的广播结束。

话说冬至广播稿 篇2

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是冬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过了今天,白天将慢慢变长。人们常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而冬至就是这个“三九”的第一天,从今天往后,天气会开始变得越来越冷,进入到了“数九寒冬”的日子;数到“三九四九冰上走”的那一天,就是一年里最寒冷的时候了

冬至,是我们国家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古代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因此,冬至又被称作日短至、冬节、亚岁等。在冬至这天,各地存在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南方一般祭祖、宴饮、吃年糕、吃汤圆,而在北方则大都是吃饺子,防止“冻掉耳朵”。

冬至,是我国农耕文化的一个符号,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现如今,仍然有着迷人的魅力;冬至,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更需要我们去保护、去传承。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善良和智慧,一直教化着我们的道德风尚和价值取向。

除了冬至,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那么多的传统节日,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仍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的内涵;那么多故事记载,那么多诗句吟诵,值得我们责无旁贷地世世去铭记、代代去传承。

文化,是国家发达的支撑,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民族复兴的命脉。作为年少一代的我们,作为祖国接班人的我们,无论我们在东海之滨,还是在喜马拉雅,无论是在北国极地,还是在南海群岛,都不能忘记自己是“龙的传人”,都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不断汲取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的精华,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队伍中来,无愧于祖先赋予我们的神圣的历史使命。让我们一起去行动,保住民族文化之血脉;让我们一起去努力,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让我们一起去奋斗,使中华民族复兴荣光!

话说冬至广播稿 篇3

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冬至是个团圆的节日,俗话说得好,冬至大如年就是说冬至能够和过年比较,冬至夜是一年当中晚上最长的一夜,民间传说:有钱人吃一晚上,没钱人冻一晚上。

今日晚上我去外婆家过冬至夜,品尝了象征团圆的汤圆,还有爷爷买来的冬酿酒,上头飘着朵朵桂花香。

今日真是其乐无穷呀!

今日爷爷奶奶准备的食物和平常不一样,全是美味佳肴。面对着这一道道的美食,我不禁口水直流。还没开饭时,我的肚子就一直在打鼓,好像在说:我快等不及了!我们在吃饭时,喝了许多冬酿酒。冬酿酒不像白酒那样浓,它入口香甜,还有股淡淡的桂花香味。饭后,我们的肚子都像个大皮球。

啊!冬至,你让我怎样也忘不了!

冬至夜,是吃货的节日;是团聚的节日;也是欢乐的节日。

广播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话说冬至广播稿 篇4

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你们知道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初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歌》,想必大家一定还能脱口而出吧。在这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那就是冬至。今天广播的主题是《回归传统节,感受冬至日》。

冬至这天阳光恰好直射在地球的南回归线上,北半球开始进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老师们,同学们,下一周即将到来的12月22日,就是我国24节气中的冬至。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已经测出冬至来了,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根据冬至的阴晴冷暖可以预示未来的天气:冬至阴天,来年春旱;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冬至无雨一冬晴;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

冬至过后,各地都进入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自冬至后的第一天到开春,人们习惯数着"九"来衡量天气的变化。“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如今过了2500多年,在这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冬至仍散发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同学们,不知道以往每年的冬至日你们是怎么过的呢?你们知道冬至这天有哪些风俗习惯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我们江南地区,吃汤圆、吃米团是过冬至的传统习俗,冬至的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还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既然冬至意味着难熬的严冬的到来,人们为何又要大加庆祝呢?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东西方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惊人一致的智慧。在西方,诗人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东方,老子说——物极必反,哀极必兴,否极泰来。是啊,人生的拐点往往在最低点开始攀升,只要我们牢记最可宝贵的希望,就如过了夜最长,昼最短的冬至,尽管气温日降,但毕竟昼渐长,夜渐短,终将春回大地。

但如今,不少同学只记得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却忘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中华文明养育了我们五千年,历史的印记早已烙在每个炎黄子孙的生命里。当我们追韩剧、追日漫,万圣节送糖果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起活字印刷术,道德经,还有那汨罗江畔的身影?

漫步校园,让我们静静地感受这即将到来的`冬至的气息吧!我们醉心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更热切地盼望每个中国人都能谨记自己的历史使命,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过完冬至,一年一度的元旦就接踵而来了,我们很快就要进入20xx年啦,最后祝全校老师和同学们在新的一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话说冬至广播稿 篇5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广播的主题是:冬至。

这个星期的星期三(12月21日)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说起冬至,有些同学嘴馋了,因为这一天,按照习俗,家家户户是要吃汤圆的。

冬至是我国汉族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过完冬至,一年一度的元旦就接踵而来了,我们很快就要进去20xx年啦,最后祝同学们在新的一年开开心心,健康成长!

话说冬至广播稿 篇6

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广播的题目是《冬至大如年》。

12月22日,一个重要的节气即将到来——那就是冬至。冬至,冬至,冬天已至,对于这个气节,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冬至被人们当做一个重大节日,从周代起就有了祭祀活动,宫廷历来十分重视。民间也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还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会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这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因此应该庆祝。《晋书》上有记载“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可见古代人民对冬至的重视。冬至这天,一些文人、士大夫会进行“九九消寒”的`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在北方,不论贫富,饺子是冬至必不可少的食物。有谚语说:“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老时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当时正值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与一大碗肉汤一起分给求药的人。人们吃了娇耳,喝了驱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方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关于冬至,还有许多数不完道不尽的习俗。

然而,身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似乎越来越远的今天,冬至大如年,你还知道多少?让我们行动起来,用实际行动传承我们源远流长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我来自浩瀚人海,我要成为海面倒映着我的光影的那轮红日;我并不是脑子最好使的那一个,但我的双手会尽全力补助;也许以后我的名字并不被人所广知,但我会让它印刻在每一个人生命中。我的座右铭是:“战胜怪物的唯一方法,那就是成为怪物。”

我的广播完毕,谢谢!

话说冬至广播稿 篇7

亲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你们知道冬至的来历吗?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冬至俗称“冬节”,在古代是很隆重的。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也最受重视。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冬至节,大部分地方习惯吃饺子,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盛熬油菜根米汤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还有,你们知道“冬至”这天为什么要吃饺子吗?为什么不吃饺子会冻耳朵吗?不知道吧。嘿,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吃“捏冻耳朵”。“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正是大雪纷飞的,寒风刺骨。他看见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他的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煮,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样子,再放进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祛寒娇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呀,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这便是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的原因了。

冬至这一天吃饺子,还是为了不忘“医圣”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现在大家知道冬至的来历了吧!

谢谢大家!广播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