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节校园广播稿(推荐三篇)

发布时间:

感恩节校园广播稿(通用3篇)

感恩节校园广播稿 篇1

母爱如水,静谧祥和;父爱如山,凝重宽阔。——题记

“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岸。”家是由爸爸妈妈和孩子组成的。一个家庭里,有严父,有慈母,有天真可爱的孩子。他们之间,记录着一个个爱的故事

小时候,我的体质不好,总是生病,母亲就经常陪在我的身边,看着我的一举一动。然而生病总是不能避免的。一次生病,我发的高烧,烧的很高,外面是大雪纷飞的黑夜。家离医院有点距离,父亲又不在家。这下母亲着急了,不过立马冷静下来。二话不说就给我穿上厚厚的棉袄,她自己却随随便便的穿了几件。拿起伞,背起我就冲进冰冷的夜幕里。

我趴在母亲的背上,周围飘落着洁白的雪花,像是天使翅膀上的洁白无瑕的羽毛,在这寂静的夜里跳着优美的舞蹈。路边的房屋,翠绿的雪松,都披着冬的银装。在昏暗的路灯下,母亲的身影显得单薄无力,却背着我稳稳的,坚定的一步一步的走在反着晶莹的冷光的道路上。此刻,尽管周围是冰天雪地,我却感到春天般的温暖,春风般的舒适。在这温暖的背上,我渐渐的睡着了......

醒来时,我睡在医院的病床上,窗外已露出淡淡的阳光,母亲却不在身边,正要去找,病房门开了。母亲看见我醒了,嘴角露出一抹温柔的微笑,说:“快来看看这是什么?你最爱吃的混沌。”她把还冒着腾腾热气的混沌递到我面前。我的鼻子一酸,母亲的眼睛还有淡淡的黑眼圈。母亲坐在一旁看着我,她自己却什么早餐也没有。问她,她却说她已经吃了,不饿。我边吃眼角边溢出豆大的水珠,这是我吃的最好吃的一碗混沌。

母爱如水,缓缓地流进我的心田,静静地滋润着心中的一草一木,轻轻地流过每一个角落。

小时候,我的成绩很一般,一在盘旋在中游地带。然而却有一次,我的数学只考了77分,我重来没有考过这么低的分数,更别说这是最简单的数学。我看着薄纸上的红红的两个7,心里直冒冷汗,脚步久久不敢向前走一步。我怕回家面对父亲凌厉的眼神,母亲失望的表情,但更怕父亲的棍子。我在回家的路上磨磨蹭蹭,每走一步都有千斤重。天边的太阳只剩一半了,云朵们也醉得红了脸。黄晕照在身上,脚下的影子被拉得老长。

最终,还是移到了家门前。打开门,飘来一阵清甜的香味,是我最爱吃的甜点——糯米团子。母亲听见我回来了,亲切说:“快来,我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糯米团子,还有一会儿吃饭,你先吃点吧!”我拿起一个团子,恨恨的咬了一口。团子还是温热的,尝在嘴里又软又甜,但我却觉的一点味道也没有。父亲这时从屋内出来了,平淡的说:“听说你们今天考试了,考的怎么样?”我最怕的还是来了。“呃……打了……打了77分。”我支支吾吾的说着。说完这句话后仿佛用尽了说有的勇气,站在那里低着头,一动不动。然而并没有意料中的责骂声或棍子落下,却听到了一声叹息。父亲走到我跟前,轻轻的摸了摸我的头,用低沉的语气说:“先吃完饭再说吧!”

这顿饭吃的特别安静,我们一家人都没有说一句话。晚上,父亲到我的房间来,坐在我身边细心的给我分析每一道题错误的原因。其实有很多题目我都是做得到的,只是因为粗心。侧头看父亲,父亲那油黑发亮的头发已染了几根银丝,在黑黑的发群里显得更加刺眼。父亲给我分析完后,便出去了。不过,须臾,父亲又回来了,手里拿着一些糯米团子,这是晚饭时剩下的。他把它放在我的手心里。我心里猛的一颤——团子是热的。现在已经9点半了,父亲竟然没有去休息,而是给我弄了夜宵。我吃了一口,还是软绵绵的,却和刚才吃的味道完全不一样。这次我觉得非常甜,比以往吃的都要甜,一直甜到心里。

父爱如山,稳稳地屹立在我心里,默默地为我支起一片蔚蓝的天,任我能自由的翱翔世界。

如果没有母亲,就不会有现在健健康康的我;如果没有父亲,就不会有现在知识丰富的我;如果没有父母,就不会有现在天真快乐的我。

人们常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山是水的肌肤,水是山的血脉。山水相映,阴阳相合、天作之美、心有灵犀,山水相绕,平安年年。山是孩子的天,水是孩子的地,天地间捧起一个欢乐的人间。孩子的到来,是山的呐喊,是水的呼唤。孩子给山和水带来一个温馨的世界,山和水啊,又是呵护孩子一个温馨的港湾。孩子是山的笑,是水的花,徜徉在山水之间。山是孩子的胸襟,胸襟宽阔,育儿不忘奋争路。水是孩子的世界,世界温馨,教儿不忘养育恩。

感恩父母,感恩爱吧!

感恩节校园广播稿 篇2

感恩节简介:

同学们,明天是11月28日周四,你们知道这一天在是什么节日吗?它叫做感恩节,英文名:thanksgiving day,是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节日,原意是为了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美国的感恩节始于1941年,是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而加拿大的感恩节则起始于1879年,是在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一,与美国的哥伦布日相同。在美国,欢度这一节日的人们将休假两天,就像我国的春节一样,成千上万的人们不管多忙,都要在这一节日里和自己的家人团聚。

感恩节的由来与发展:

感恩节是美国国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国式的节日,它和早期美国历史最为密切相关。但是人们不知道,那个纯朴好客的部落就是万帕诺亚部落,那个古道热肠的印第安人酋长就是菲力浦王的父亲--迈斯色以。可是欧洲移民每年以3%的增长向北美大陆扩张,到1676年,新英格兰地区已有5xx名移民,移民反宾为主,并以自己的文化发达先进为傲,对印第安人存有歧视轻蔑心理。一些商人在与古朴的土著族交往中,常常采用哄骗的手段谋取利益,让印第安人对白人日渐失去信任。

最初时期,对于印第安人的慷慨,殖民者会说:“thanks giving”;到后来,演变成你不“giving”,我就要设法“taking”。菲力浦王之战根源,在于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冲突,在没有土地所有权也就没有开发利用权的实际情况下,转变成一场争夺和维护土地所有权的战争。

尽管印第安人是美洲大地最古老的居民,是这块土地最原始的主人,但是要试图维护低效的、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总归要失败的。这种失败不以文明的方式表现,就以野蛮的方式表现。遗憾的是它以非常野蛮的方式呈现在世人眼前:印第安人不仅丢失了土地所有权,又葬送了不少族人的性命,失败的苦涩,不堪回味。

因此,感恩节也被视为一个特殊的节日,一个没有恩人的感恩节。

感恩节的庆祝方式:

不过在美国独立以后,感恩节就正式成为了全国性的节日。每逢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举国上下热闹非凡,人们按照习俗前往教堂做感恩祈祷,城乡市镇到处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和体育比赛等,学校和商店也都按规定放假休息。孩子们还模仿当年印第安人的模样穿上离奇古怪的服装,画上脸谱或戴上面具到街上唱歌、吹喇叭。散居在他乡外地的家人也会回家过节,一家人团团围坐在一起,大嚼美味火鸡,并且对家人说:“谢谢!”。感恩节后,学校会让同学们画一张感恩节的画,大部分学生都画的是火鸡。

同时,好客的美国人也忘不掉这一天邀请好友、单身汉或远离家乡的人共度佳节。从18世纪起,美国就开始出现一种给贫穷人家送一篮子食物的风俗。当时有一群年轻妇女想在一年中选一天专门做善事,认为选定感恩节是最恰当不过的。所以感恩节一到,她们就装上满满一篮食物亲自送到穷人家。这件事远近传闻,不久就有许多人学着她们的样子做起来。不管遇到谁,他们都会说:“thank you!”

另外,“黑色星期五“也与感恩节关系紧密,这是因为购物是美国感恩节的一大习俗,因此感恩节到圣诞节这一个月被视为购物月,疯狂的购物月就从感恩节的次日也就是星期五开始。之所以叫“黑色星期五”据说是因为周五这天一大早,所有人都要摸着黑冲到商场排队买便宜货,这种行为有个非常形象的说法,叫early bird(早起的鸟儿)。

每年一度的'总统放生火鸡仪式也是感恩节的一大看点,这个习俗始于1947年杜鲁门总统当政时期。但实际上,这个传统仪式可以追溯到美国内战林肯总统当政的时期,那是1863年的一天,林肯的儿子泰德突然闯入内阁会议请求赦免一只名叫杰克的宠物火鸡,因为这只被送进白宫的火鸡,即将成为人们的感恩节大餐。就这样,历届美国总统每年都要赦免一只火鸡,美国现任总统首次特赦的火鸡被命名为“勇气”,用以对保护美国人民身家安全的英勇战士表示感恩。

节日食物:

节日与食物向来是密不可分的,在感恩节这一天,美国人的菜谱上一定有火鸡的存在,因为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主菜。按照食谱,一只20磅左右的火鸡要烤上4个小时,直到火鸡完全熟烂了。它需要整只烤出,鸡皮烤成深棕色,肚子里还要塞上许多拌好的食物,如碎面包等。烧火鸡的汁,会被用来制成黏稠的肉酱,伴上甜甜的红莓果酱,作为火鸡的调料。火鸡吃法也有一定讲究,被端上桌后,要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给大家,然后由各人自己浇上卤汁,洒上盐,味道十分鲜美。

为什么感恩节一定要吃火鸡呢?那是因为在首批移民的英国清教徒登陆美国东海岸时,那里还是一片荒凉未开垦的处女地,只有火鸡和其它野生动物随处可见,因此火鸡大餐很可能出现在了第一个感恩节盛宴上,从而延续至今。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在16世纪某一年的收获节上,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正在吃烤鹅,这时传来消息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前往攻击英国的途中沉没了,女王高兴不已,于是又要了一只鹅来庆祝这一捷报。因此,鹅也就成了英国丰收季节的爱鸟。当清教徒们从英国来到美国时,由于北美大陆火鸡数量更为丰富,比鹅更容易找到,就用烤火鸡代替烤鹅成为了感恩节的主要菜肴。

感恩节的食物除火鸡外,还有红莓苔子果酱、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饼、沙拉自己烘烤的面包及各种蔬菜和水果等。这些东西都是感恩节的传统食品。

感恩大餐的餐桌布置也很有特色。主妇们不是照往常一样摆放鲜花,而是摆放水果和蔬菜,中间还常常放上一个大南瓜,周围堆放些苹果、玉米和干果。有时人们还把苹果或南瓜掏空,中间放满去壳的干果或者点燃蜡烛。平时,女主人可以在饭后把客人请到客厅里,但在感恩节却不这样做。因为感恩节的聚餐是甜美的,每个人都愿意在饭桌旁多呆一会儿,他们一边吃一边愉快地回忆往事,直到最后一根蜡烛燃尽,他们才离开那可爱的餐桌。

中国的感恩节推广:

国内有人建议在中国也另外设立感恩节。西方的感恩节虽然有其宗教内涵,但完全可以吸收其积极成分,融入中国传统美德中,并赋予新的涵义,重新选择一个纪念性的日子,设立有中国特色的“感恩节”。借鉴美国节日,设立中国自己的感恩节,让孩子学习换位思考,理解父母;让成年人互相体谅,人际关系更和谐。有大学生也倡议,在中国大学生中设立自己另外的感恩节,在这天向自己的朋友、师长表达爱意和谢意。

其实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乐于助人、知恩图报,“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一度传为名句。不少学生不懂得感谢、感激,只知道索取;甚至对太过关心自己的家人产生逆反、厌烦情绪。

在成年人之中也存在不知感恩、忘本的情况,一切只从利益出发。在一个文明的社会,知道感谢,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是很必要的;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可促进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协调,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帮助。

因此不少人建议在中国也另外设立自己的感恩节,让学生们学习换位思考,珍惜朋友,理解父母;让成年人暂停麻木冷漠的心,真诚地去体贴关心别人。

同学们,不要把老师、朋友、家人的关怀当成应该的,没有人必须对你好,他们的关心和管教都源自对你的爱护和他们的善良。所以请感恩吧,感恩你身边的人和事,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对待所有给予你关爱的人。虽然我们现在还没有自己的感恩节,但借着美国的感恩节,我们不妨也真诚地对老师说一声“谢谢老师的关心和教导”;对身边的同学、伙伴讲一次“谢谢你们的陪伴和帮助”;回到家里对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道一句“谢谢您们的养育和照顾”。相信,他们听到以后一定会感到无比的温暖和欣慰。

感恩节校园广播稿 篇3

甲:敬爱的老师们

乙: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甲:很高兴,我们的红领巾广播又和大家如期相约了。

乙: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什么节日吗?

甲:这是一个充满感恩,呼唤人们懂得回报的特别日子——感恩节。

乙:感恩节最早源于美国,每年的这一天,美国人都要感谢上帝。

丙:现在,感恩节也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了。因为对于我们而言,也要懂得感恩。

乙:我们生在这个世界,要感谢的人真的很多,我们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等等,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关爱,我们才能很好的一步一步走到现在。

甲: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和恩惠,我们给予回报是一种美德。

乙:感恩能够让人们逐渐增加友爱,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融化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甲: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个和平的种子,感恩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因子。最近读了一则故事,很感动,下面请小小播音员为大家讲述。

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来。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开始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刻,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年糕回家。在她们贫穷的家里,一块小小的年糕都是无上的美味啊。

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时间了,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望啊,总也等不到妈妈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她走啊走啊,走了很远,终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她使劲摇着妈妈的身体,妈妈却没有回答。她以为妈妈太累,睡着了。就把妈妈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是这时她发现,妈妈的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感到恐惧,拉过妈妈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妈妈的'手里还紧紧地攥(zuàn)着一块年糕……她拼命地哭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

雨一直在下,小女孩也不知哭了多久。她知道妈妈再也不会醒来,现在就只剩下她自己。妈妈的眼睛为什么不闭上呢?她是因为不放心她吗?她突然明白了自己该怎样做。于是擦干眼泪,决定用自己的语言来告诉妈妈她一定会好好地活着,让妈妈放心地走……

小女孩就在雨中一遍一遍用手语做着这首《感恩的心》,泪水和雨水混在一起,从她小小的却写满坚强的脸上滑过……“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她就这样站在雨中不停歇地做着,一直到妈妈的眼睛终于闭上……(放音乐)

乙:同学们,有一颗感恩的心,不仅仅是感谢爱过我们、帮助过我们的人,而是在心存感激的同时,以同样的爱意和热情去回报周围的人,回报生活和社会。

甲:生活需要我们帮助别人,需要我们感激帮助我们的人!需要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对待我们身边的人!

乙: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老师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