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设计(最新7篇)

发布时间:

首先,我们要以学习新课标为主要的学习内容,其次,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是漂亮的小编帮大伙儿整理的化学教学设计(最新7篇),仅供参考。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

关键词:一体化 双师型 专业技能 应用型 技能型

服装专业“一体化”教学,是指将服装专业的设计课程与结构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并由一到二名服装专业教师相互配合完成从服装设计到打板推板、缝制工艺全过程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适合中职服装专业二年级学生。在中职服装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一体化”教学,对于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专业综合能力、提高专业技能都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一、服装专业实施“一体化”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需要

中职服装专业课程有“服装设计”“服装材料”“打板推板”“服装缝制工艺”等。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专业课程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分别实施,各课独立设置、互不相干。设计课学生设计的服装只能停留在效果图阶段;打板课学习各种制板方法及纸样制作,但做出的样板的板型由于没有样衣制作无法验证,更谈不上板型的修改;工艺课所作服装款式由老师确定,一般多是传统类别的服装,面料统一采购,学生制作出的服装在评分完成后大多丢弃。实践证明,学生在经历过刚学服装的新鲜感后,出现厌学情绪,学习缺乏动力。专业技能方面表现为面对款式图或样衣不会打板及制作,不懂服装面料的选择。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固守传统(基础+理论+操作)的技工培训模式,必然造成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二、“一体化”教学的实践

学期初,针对课程总体目标确定教学任务。教师充分分析学生知识水平、能力基础,在联系生活实际及季节、服装流行趋势等情况基础上确定服装款式大类。如:休闲夹克衫、春秋装、夏季生活装等。服装专业“一体化”教学分为五步实施(以下以休闲夹克衫为例)。

1.设计。由教师讲解并启发学生充分讨论,总结出夹克衫款式特点为:衣长较短、宽胸围、紧袖口、紧下摆等。夹克衫的式样没有固定的格式,领型、袖型、袋型、变化很多,款式丰富多彩千姿百态,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设计一款运动休闲夹克衫。为了设计出理想的款式,鼓励学生到市场上了解此类服装当季流行特点,或通过专业杂志电视节目等多种途径捕捉信息和设计灵感,在画出的数个款式图中优化选出最满意的一款。

2.面料选购。教师带学生到服装面料、辅料市场进行现场学习,了解面料流行趋势,掌握各种面料与服装款式及类型的关系,寻找质地、结构、性能色彩等适合本款服装的面、辅料。学生们精心地对比挑选搭配,教师给予及时指导。许多学生为了使自己的服装更精彩更有个性,主动购买了烫贴饰物、滚条等。

3.样板制作。打板推板是实践性技术性强的环节。由于每个学生的款式不同,板型也不同,教师在集中讲解板型结构框架等共性问题后,鼓励学生相互讨论,指导学生查阅教材及各种资料,寻找与之相应部位的打板方法。

4.制作环节。自己的设计将要成为作品,是一种很大的诱惑。学生盼着早日见到或穿上自己设计的衣服往往急于求成,粗糙成型。工艺质量是作品的生命,必须严格把关。制作过程中学生发自内心地需要老师的帮助,期待老师的具体指导,教学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5.作品评估。作品完成后学生将服装穿在身上评估,让学生本人也参与到对自己作品的评价过程中来,找出作品的优点和弊病,评定出相应的成绩。实施效果:在23人的小班中除了有1件作品因工艺原因作废外,大都得到了有效地利用:学生自己穿用的15件、送给亲友的7件。另外,有的学生穿着自己的作品到其他班级同学中展示推销,接来订单数件。经过一学期的“一体化”教学实践,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明显提高。作为首批“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参与者,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管理能力经受了考验。

三、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所引发的思考

1.学生方面。采用专业课“一体化”教学,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学生的潜能。由于激励手段是内在的,成就感易体现,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有了兴趣,“我要学”的心态自然水到渠成。“一体化”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展示其专业能力和才华的机会。同学们在服装从设计到成品全过程学习中,体验的了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学生穿着自己亲手制作的衣服去其他班级展示自己心仪的作品,得到赞誉后感到当初报考服装专业是明智的选择,学习自信心及专业自豪感溢于言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将技能训练与专业理论融为一体,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地密切结合、理性与感性的同步认识。学生学习的过程加深了对设计与打板、打板与工艺、设计与工艺之间关系的理解。相互关联的专业知识相互融合、实现无障碍衔接,学生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掌握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改变了学生短时间内难以学以致用的局面,实现了一专多能。学生具备应有知识的本领和实际操作能力,成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扩大了就业时选择专业岗位的范围。“一体化”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学生学会从各种渠道收集资料开阔知识面,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2.教师方面。中职教育是就业教育,培育高技术应用人才,要求教师必须是既具备专业理论又掌握专业技能的所谓“双师型”人才。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体化”教学是对专业水平、业务能力、专业技能等综合能力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先备好课进课堂,对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容易把握得准。现在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内容繁多且无法预先知道会碰上什么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及高超的技能功底。教师的教学经验处于不断积累之中,面临巨大的挑战,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双师型”教师,真正成为既能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也是本行业实践操作的高手。挑选有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教学模块的负责人,采用“师带徒”形式小班化教学,将理论指导与技能培训教学相结合,学科渗透教学,教师既是理论指导老师,又是实践技能的训练师。新模式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1]秦姝。互动式教学在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2,(09).

初 中 化 学 教 学 设 计 篇2

初 中 化 学 教 学 设 计

冯 玉 国

白 城 十

二氧化碳制取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和实验装置的选择,并利用设计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重点突破:通过提问预让学生思考的教材P112第5题已知能产生二氧化碳的反应,师生共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演示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大理石与稀盐酸及稀硫酸的反应确定反应原理,并提醒学生注意不能用浓盐酸和硫酸;课前布置学生设计实验装置到课堂展示,让部分学生到台上演示实验,教师针对学生演示指出实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置。

难点突破: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图,让学生分析对比两套装置,从而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

三、教学设计思路:教材中直接给出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这样学生虽能一下子记住所用药品,但是过后接触到其它能够产生二氧化碳的药品时可能会混淆,故本人在介绍完教材中所用药品后又补充介绍为什么不用浓盐酸或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而有关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则采用探究的方式进行。

具体设计如下: ①让学生列举所知道的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分析学生所举例子后直截了当介绍实验室制取CO2的药品、通过演示实验探究反应原理,并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通过比较演示的方式提醒学生不能用浓盐酸或硫酸来代替稀盐酸制取CO2,原因是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使制得的气体不纯,硫酸与碳酸钙反应后产生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阻止硫酸与碳酸钙进一步发生反应,反应无法彻底进行。也不好用碳酸钠代替石灰石或大理石。从而归纳出实验室在选择药品制取气体时应注意的事项。由此确立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意识。②引导学生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两套装置,学生讨论并思考如下问题:A、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B、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C、收集气体一般有哪两种方法?D、确定气体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通过氧气和二氧化碳

相关性质的比较,了解制备氧气与二氧化碳时其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异同。初步确立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与方法。③根据教材P114给出的有关实验仪器。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选择相关仪器进行实验。本人在组织课堂的同时适时提醒学生注意事项注意正确操作。如:A、长颈漏斗末端插在液面下。B、导管伸入锥形瓶不能过长。整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反思和完善实验设计,掌握基本技能,体现师生互动。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3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118-02

一、引言

信息时代的大发展,物联网以及延伸的人工智能将为未来带来更加便利的美好生活,这些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离不开新的电子产品的出现,有新的电子产品就应有新的电路设计,并且这样的电路设计会越来越复杂,对电路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和制作工艺也会越来越精良,所以印制电路板设计与制作行业在任何时候都会存在。对应岗位的课程即《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设计》已成为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和专业群项目建设中重点要完成的课程建设之一。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为现代企业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因此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迫在眉睫。如何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进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系自身条件以及学生的特点,不断探讨《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设计》课程教学特点,逐步建立了适应高职电子类专业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内涵

同志曾经说过:“教、学、做不是三件事,而是一件事,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教学做一体化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理论够用为度,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基于工作过程建立若干个实训项目,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强调理论教学与职业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是重点关注职业实践技能训练。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技能训练要求,确定对应课程教学内容和要求,设置教学过程和进度,理论知识的学习完全服务于职业实践技能的训练。所以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很好地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同时也减少理论知识的重复讲解,使学生在做中主动体会知识的应用,使得教学更加直观,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善于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化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作为《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设计》课程采用了一体化项目教学法模式,其具体操作是根据要完成的几个串行项目,教学内容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方式融合到各个项目中。通过一体化项目教学法模式“讲练结合、学做结合、教学做一体化”,使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训练相融合,打破了理论课和实训课的界限,是一种事半功倍的高效学习方法,因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得到了各大高职院校的普遍认可。

三、《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设计》课程特点

《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设计》是高职高专应用电子技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是专业技能培养与训练的重要环节。本课程以企业真实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任务为载体,主要面向应用电子技术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电子线路板生产、产品研发助理岗位设置的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够结合工艺规范,运用辅助设计软件,完成电子产品原理图绘制、电子线路板设计,并能使用制板设备完成一般电路板的生产等工作任务,为学生将来在印制电路板设计、制作及生产岗位等工作奠定基础,是学生从业能力形成的关键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

《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设计》课程由原来教室和机房两个地点交替上课,理论知识学习和上机操作训练分开教学,改为在“理实一体化电子仿真实训室”进行理论和职业实践技能训练一体化上课,这样边讲边学、边学边练,动静结合,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实现了教与学、学与做的一体化。相应减少理论知识讲授,增加学生实践训练时间,增强软件基本操作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教学效果。利用所学的Altium Designer 10软件基本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由原理图设计和印制电路板设计阶段逐渐步入实际电路板制作阶段,引入实训项目来模拟整个产品生产的过程,这样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教学做一体,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在《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设计》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渐上升式的学习项目构建工作任务,如图1所示,将该课程内容设置为六个实训项目,涵盖了三大类印制板产品(单面板、双面板、四层板)的设计技能和印制电路板制作工艺技能。这6个项目打破了传统的讲授灌输式课堂教学方法和学科型的教学体系的教学模式,以真实项目的工作过程、工作情境、相关知识等,将特定的项目分解成各个任务、子任务,并以各任务要求设计的实际操作开发整合教学内容。经过大量实践证明,“教、学、做一体化”模式是比较适合《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设计》课程教学的,根据企业岗位需求,按照任务驱动将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分解、组合。基于实际印制电路板设计过程为主线,进行任务驱动的教学程序设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融入到任务中,通过完成一个个PCB板的设计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由校内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参与设计“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原理图与PCB设计,直流稳压电源的原理图与PCB设计,LED闪烁灯的原理图与PCB设计,感应小夜灯的原理图与PCB设计,印制电路板制作工艺,单片机最小系统层次原理图与PCB四层板设计”等六个具体实训项目,每个实训项目又分解为2到4个任务,每个任务按照工作过程分为几个子任务,通过六个项目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Altium Designer 10的应用、电路板的设计以及布局布线技巧,因此,以六个项目为载体,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带动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的养成,逐步培养学生现代电子企业需要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

五、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工科类专业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形式和不同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变得灵活多变。所以本模式在应用之前,首先要深入研究教学做一体化模式的内涵及其实施方法,接着再仔细地研究一门课的具体特点,找到实训中的具体事例、项目等,制订好实施方案,确保教学过程顺利进行。通过对《计算机辅助电子线路设计》课程体系、授课方式以及实践环节的改革,应用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结果表明:在该课程中应用此模式对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既巩固了学生所学的基础理论,又推动其由理论知识向应用知识的方向转化,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孙文平。“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9).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篇4

初中化学集体备课教案设计

专题一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课标内容】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2.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4.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6.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7.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课标解读】

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的分类和转化,是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 重要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研究化学物质的 一般方法,又可以让学生从分子层次上对化学物质有一个大致的了 解。

本单元教材以“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 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化学物质的一般属性为主线进行编写的。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变化;物质的量是将微 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相联系的基本物理量,帮助实现物质转化过程中 的定量研究;物质聚集状态的变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间相互作 用的变化和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气体摩尔体 积”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散系也涉及分子等微观粒子。所以本单 元内容实质上是在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使学生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 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这样编写一方面可以与初中化学进行合理衔接,另一方面又为高 中化学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在初中化学的学习 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 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 应进行整理总结。本单元中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 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 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还可以为后阶段学习钠、镁、氯、氮和硫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打下必要基础。在初中 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气体物质、固体沉淀、溶液、浊液 等具体实例,本单元中有关“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 等内容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 在状态,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同时为后续内容的 学习准备重要的基础。

从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来看,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胶体等都 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科学研究中,是学生 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物质的类别、转化关系、聚 集状态等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将这些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有序的 整理,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了解化学学科、学习研究物质所必须具 备的知识基础。它们出现在第一专题的第一单元中,凸显了其在化 学学科领域的重要性和对学生后续学习奠定的基础性。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角度分 析,本单元内容和编排为教学留下了自主发挥的余地。另外,在教 材的编写中,还为教师开发利用其他教学资源留下通道,许多地方 需要教师发挥能动性自主开发教学资源,根据不同教师的不同理 解、不同经历,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地开发教 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补充不同的实例、增加不同的实验,来达到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会从不同角度对常见物质进行分类。掌握化学 物质的分类方法,认识比较和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2.理解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实现物质相互转化的重要意义。3.知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初步学会物质的量、摩尔质量、质量之间的简单计算。

4.知道固、液、气态物质的一些特性。初步学会运用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6.能用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概念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7.从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8.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离子方程式。

9.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思想】

本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引导学生 用化学的眼光去认识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的物质,就是要让学生初 步了解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化学学科已经为改善人类的生活 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并还将起着更大的作用。从而在高中化学学习 的起始阶段就能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 的奇妙与和谐,培养和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 把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教学目 标的协调和统一,力求达到最佳的整体效果。【课时安排】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课时 物质的量

2课时 物质的聚集状态

1课时 物质的分散系

1课时 【教学方法】

以化学多媒体实验室为主要授课地点,以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性学习及多媒体、网络的应用等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 特点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主要授课方法,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探究 活动过程中学习、体验和应用化学科学。【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以纸笔测试评价和平时活动表现评价相 结合的方式进行。其中纸笔测试和平时活动表现各占50%。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5

【论文摘要】本文用建构主义理论,分析了教师在自主性学习中承担的任务。设计了一个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流程。并论述了此流程中各个教学板块的功能和结构。其中提出一个“填充库+模板”结构的教学版课件模型。教师可以从情境库和信息资源库中选取相关信息,填入教学模板,生成自己的电子教案。

一、课件设计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内部情感动机的驱使下,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协作、会话等手段,积极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是对世界绝对真实,绝对客观的反映,它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说,它会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和针对问题的不同,不断地修正、升华其内涵。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正如我国古代的一句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责任不是去传授具体的知识,而是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习的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探索。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而且学生在个性、气质等方面是有显著差异的个体,所以教学应该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依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实施的因材施教。建构主义的“评价观”将评价的重点放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上,而不是知识的结果上。“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这一评价观的具体体现。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有三种教学模式,即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和随机进入教学。这三种教学模式共同的特点都是首先创设一个基本的学习情境,再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最后进行效果评价。这些特点是设计教学版课件的依据。

二、课件设计思路

本文设计的教学课件,其依托的教学模式是学生上机自学和教师课堂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该课件的设计,实际上是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及教学模式的一种具体的物化表现。其首要问题就是分析教师在这一学习模式下的任务。

1.教学目标分析:在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建构的目标。另一类是自主性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知识建构的目标分析应从教学大纲的总目标出发,确定整门课程,每册书,每一单元的子目标,并画出这些目标间的递进、包容、形成关系。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同样也要细分。要确定出每一阶段,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环境气氛的营造需达到的目标,同时要让学生也清楚地了解这些目标。

2.情境创设:教师要配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尽量创设接近真实的情境。通常需要完成三类情境创设:多媒体教室中的情境创设,常规教室中的情境创设和教室外的情境创设。前二者在教学中基本上成熟,而教室外的情境创设是目前英语教学中的一个弱项。众所周知,学生仅靠课堂中的学习,是不可能学好英语的。课外对口语的操练,英文资料的阅读,是学好英语的一个重要条件。而现在的大学校园里,为学生创建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与课堂学习紧密结合的课外学习环境,还不多见。教师在这方面还大有可为。"

3.对自主学习的辅导:当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步入了适宜的学习情境之后,他们便可以自主学习了。教师必须能引导和监督学生按步骤地完成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尽量做到及时解答。还应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应当提供最丰富,最直接的信息,方便各个层次的学生查阅,提供各种查阅信息的有效工具。

4.促进协作学习: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协作学习是指个人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主题的意义建构[3]。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讨论的组织者,可以设计灵活多样的讨论形式,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也可以把对重点、难点问题的强调和掌握,对学习策略的引导和应用融入到讨论中,使学生对这些关键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师也是讨论的评估者、反馈者,应当对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真观察,及时记录,给予明确的评价。

5.学习效果评价:教师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学习的知识性评价,一是自主性学习能力的评价。分阶段定期进行的教学评价,在师生对评价结果达成共识后,要对知识点的弱项设计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对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弱项,设计相应的强化培训。

三、课件的设计

对知识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是教学的起点,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之前必须通过这两个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系统自动反馈给学生一个导学模板。在这个导学模板的指引下,学生便可以开始学习了。系统同时给教师反馈一个教学模板。教师根据教学模板的提纲,用情境库和信息资源库中的资源,依照具体的教学目标,生成课堂教学版的教案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课堂辅导后,将再次接受系统对其学习情况进行的形成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系统给出相应的强化练习以强化训练学生的弱项。同时再次给出相应的导学模板。如果学生的学习状况无太大变化,系统反馈的导学模板就不会改变。但如果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了显著变化,导学模板就会变更。这样学生能在学习中看到进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从上述流程可以看出,教学版课件设计的总体结构是一种“填充库+模板”的填充式结构。模板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纲。其中设计了教师要达到的一般性教学目标,和一些必须进行的教学步骤,是一个粗线条的授课计划。而这一计划的具体内容,也就是每个教学步骤具体的活动,则是由教师根据需要从各个填充库中选取后,再填充到模板中,最后制作成自己的教学课件。这样既可以集中集体的智慧,依据先进的外语教学理论,从整体上给因材施教定出一个相对稳定的路子,也就是有一个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而设计的,框架结构性的教学模板;同时又给教师在具体施教时留出了足够的微调空间,使教师能根据当时、当地的条件安排自己的授课,这样的课件才能够真正被充分利用。

这一总体结构中具体的板块设计如下:

1.教学目标分析板块:该板块用在课程开始前,是教师设计教案时的向导。它可以分为两类,即知识点目标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目标;另外,按时间段再分为几个次级板块,即每单元、每阶段、每学期的知识点目标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目标。这部分内容可用于教师设计课件时进行填充。整套教材的知识点目标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目标要有关系树图,以便教师对各具体阶段的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目标中的位置、作用了然于心,也方便教师调整教学节奏。

2.评估板块:(1)知识水平评估板块:这一板块包括两类测试——分级测试和课程测试。分级测试用在课程开始前,和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阶段性总结评价时。它是学生晋级的考核标准。系统会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反馈相应的导学模板和相应等级的课程内容。课程测试可以分单元、分学期来安排。主要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反馈形式是强化训练。即对未达标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加以强化。

(2)自主学习能力评估板块: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可以按五个指标进行:是否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否确立学习目标与制定学习计划;是否有效使用学习策略;是否能监控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是否能监控与评估英语学习过程[4]。系统根据评估结果反馈学习建议。但对学习策略使用一项,尤其是对听、说、读、写的技能学习和使用策略一项,可以设计强化训练型反馈,以便强化这四项技能。"

4.导学模板:导学模板的引入是为了帮助学生较快地适应自主学习的新方式。它可以针对不同的评估结果,设计成层次不同的几等,供系统选择做出反馈。因为对知识水平不同,自学能力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步骤上的要求是不同的。每个导学模板的设计内容主要是二部分。一是对这一学习形式的整个流程和特点的总体介绍。二是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体会一次完整的学习过程。包括教师授课的过程也可以用视频的形式放在课件中,让学生真切地体会下这种学习方式。

5.教学模板:教学模板是教师进行教案设计的纲。它是根据评估结果,对应于不同等级的导学模板而进行设计的。所以它也会分成几个等级,而每一等级的模板又要分学期,设计出几个形式各异的版本。因为如果教师在四个学期的教学中,他所教的学生整体水平没有跳跃式进步的话,为了维持学生的兴趣,他必须变换教学形式,所以就要求设计本质要求不变而形式不同的教学模板来辅教。它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该类模板的教学目标,教学设备要求和教学步骤等项目。

初中化学教案 篇6

初中化学教案模板范文

【篇1:2014初中学科教学设计模版初中化学】 【篇2:初中化学教案: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模

板】

初中化学教案: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模板

时间:2013-1-6 15:51:26 点击:669 【大 中 小】

初中化学教案:初三化学《空气》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与建议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课的开始,建议除检查学生对绪言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之外,还应检查他们掌握的有关空气常识的情况,以针对性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还要指导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把它推广到其它实验。即把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先不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此问题,并逐渐的解开疑点,找出答案。

在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对于200年来,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当时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这研究的,应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使学生受到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也应叙述一下,从那时起,科学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 化学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过讲述空气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有意齐全的积累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应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作些调节器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关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作为课外讨论专题。在讲述过程中,也应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启发学生在各自的岗位承担起环保的义务。

对稀有气体,通过简史介绍,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学习中适当发展求异思维,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产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时,可以演示稀有气体在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以增另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后,可介绍几种元素符号,以分散元素一节的教学难点。关于空气成分的教学:

在知道空气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杂质组成的后,在本节中需注意,关于氧气,将在下一节学习,氮气将到高二学习,二氧化碳在本册第五章学习,本节不做深入学习。

关于稀有气体,要指出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叫它们“惰性气体”,但科技的发展,例这种“惰性”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有些稀有气体也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联系它的化学不活动性,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关于污染的形成,介绍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整个大气本身有自净作用,但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形成了污染。教学设计示例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重点:增强环保意识。课时:1课时准备:1.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 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 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漫 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 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录 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2.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3.课前活动(见学生页)(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2)[小实验] 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布置教学环境 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教学过程:1.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2.观看录像《空气》3.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4.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5.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课堂小结 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布置作业 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学生活动1: 烟气观测活动

在你居住地或学校附近有没有高大的烟囱?这些烟囱每天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景象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

表1:烟气观测记录表

学生活动2: 哪儿的尘土多?

把十块瓷砖(也可用玻璃片或在硬纸板上贴上透明胶带代替)的光亮面朝上分别放在十个不同地点,如居室、教室内、教室外的窗台上、操场上、树林里、公路边等。两三天后,用手指分别抹它们的表面(小心不要把手弄破),上面的尘土一样多吗?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2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篇3:初中化学万能教案模板】

初中化学万能教案模板:《燃烧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燃烧;知道燃烧和燃烧的条件;能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探究燃烧的条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设计实验,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增加对化学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燃烧条件。

【难点】利用燃烧条件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魔术:烧不坏的手绢(将20ml的95%的酒精与10ml的水混合。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入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手绢表面迅速燃烧起来,熄灭后,手绢并没有烧坏)教师:学习了今天的内容,我们就能揭开魔术的奥秘了。(二)讲授新课

请学生们回忆以前学过的燃烧的实例,说一说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

归纳:通常意义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过渡:什么情况下能燃烧?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接下来我们探讨燃烧的条件。进行三组对比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1)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的结论。

(2)对比实验【7-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下白磷不燃烧。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得出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并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学生思考并讨论让水下白磷燃烧的方法,教师听取意见后演示实验【7-12】,热水下的白磷通入氧气后燃烧。总结: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揭秘魔术:水分蒸发吸收了酒精燃烧释放的热量,使手帕的温度达不到其燃烧的最低温度,手帕无法燃烧保持完整。(三)拓展提升

思考:

1.为什么篝火中的木材要架空?

2.实验室的酒精灯通常用火柴点燃,煤气灶用电子打火器点燃、煤炉则要用纸屑、木条等引燃,这是为什么呢? 3.点燃火柴时,划火柴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四)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作业:思考怎么才能灭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初中化学教案 篇7

初中化学教案:九年级化学《氢气实验室制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实验室用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备实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对给定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反应,能初步判断反应类型;

根据气体的性质,学会判断气体收集的方法。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了解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并根据其原理,用易得廉价的简单实验仪器,自行设计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情感目标

通过对氢气纯度的检验,使学生了解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需要进行验纯的必要性,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课,难度虽不大,但知识面广,这些知识是后续教学的基础。

1.准确 恰当地抓住教学目标,本节课要抓住置换反应的概念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等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教材处理详略得当,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要求,重视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

2.教学内容应有序、合理

教学过程从水的电解产物和氧气的有关知识开始,可以用计算机等媒体放映“氢气的用途”资料片,导出新课。再通过实验,师生共同讨论,建立置换反应的概念,同时简介原子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物展示,巧设问题,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根据仪器药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出一套制氢气的合适装置,通过设计实验,一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二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三可巩固已学知识。

3.优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以实验为前提,通过实验观察,实物展示和录像、计算机、投影等电化教学手段,集实验、讨论、讲述、讲解、归纳、练习为一体,这种方法既充分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又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二者统一的教学原则。

4.重视能力培养,注意养成教育

本节教学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或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操作、思维与自学等多种技能和多种能力。同时,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以已有知识或化学事实、探究性问题开始,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考、讨论、自学等多种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有利于逐步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学中还可结合“氢气的发现史”和“制氢发生装置”的分析讨论,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同时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早在十六、七世纪的时候,有好几位科学家都发现了金属跟酸反应能产生一种可燃性的气体——氢气。直到现在,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仍然选用金属跟酸反应。那么用哪种金属,用哪种酸为最好呢?

一、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

(实验)取四支试管,分别向其中加入镁条、锌粒、铁钉、铜片,然后向试管中加入等量的同种稀硫酸,观察产生气体的速率。

(现象)稀硫酸同时与Mg、Zn、Fe、Cu接触,实验现象是:Mg与稀硫酸反应剧烈,锌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较快,Fe与稀硫酸反应很慢,铜与稀硫酸接触,没有明显现象。

实验室制取气体,要求便于操作和收集,而Mg反应速率过快,不方便收集;Fe反应速率过慢,因此常选用锌为最合适。

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和收集方法 1.

制备装置:

完整的气体制取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即发生反应生成该气体的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

气体发生装置的确定,要依据反应原理,特别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实验室制取氢气所用的锌是颗粒状固体,所用的稀硫酸呈液体,常温下两种药品接触即可发生反应。由此可见,只需用容器将锌和稀硫酸盛放在一起,并将产生的氢气通过导管导出即可。因此组装发生装置应包括盛装药品的反应容器(大试管、广口瓶、锥形瓶、烧瓶等均可),用于封闭反应容器口的胶塞,穿过胶塞用于导出氢气的玻璃导管(用试管或烧瓶作反应容器时还需用铁架台固定)。这种装置是最简单的氢气发生装置,如下图(A)、(B)所示。

(A)

(B)

(讨论)但这种发生装置的缺点是必须当锌和稀硫酸中至少有一种完全反应后该反应才能停止,如何使制取气体的过程连续呢?

实验中常加一长颈漏斗,通过长颈漏斗分次加酸来控制反应,如下图所示。

长颈漏斗下部必须浸泡在酸液中,为什么呢?

此时将导气管一端堵死,观察实验现象。如学生看不清楚,可重复几次,并提示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请同学简述现象,分析原因)

展示启普发生器,介绍部件名称,作用,介绍使用方法。

2.气体的收集:

气体的收集装置要依据该气体的收集方法而定。氢气的收集方法有两种:向下排空气法(因为氢气密度最小)和排水法(因为氢气难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如图(E)、(F)所示。

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难于验满,因此收集氢气的最佳方法是排水法。注意事项:仪器连接好以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制取氢气;将锌粒装入试管时,应将试管倾斜,使锌粒滑入试管底部,以免直接投入时砸破试管底;对产生的氢气经验纯后再收集或直接应用;收集满氢气的集气瓶应倒置在桌上,防止氢气很快逸散。

三、氢气纯度的检验方法

实验操作:用排水法或向下排气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然后按上述方法再收集、再检验,至点燃时发出的响声很小时,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实验操作过程如下图:

注意事项:当开始收集的氢气经检验不纯,这时需要再收集、再检验。若下一步要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应先用拇指把试管口堵住一会儿,再去收集、检验氢气。否则刚用于检验氢气的试管内的火焰可能没有熄灭,立即用这个试管去再收集氢气时,可能会点燃导管口不纯的氢气,引起装置爆炸,发生危险。

四、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置换反应中“置换”的涵义是:反应物之一的单质中所含元素,代换了参加反应的化合物中的某种元素。

置换反应是化学基本反应类型之一。

表达式:单质 + 化合物=新单质 + 新化合物

A + BC

AC

+

B

稀硫酸 ==硫酸锌 +

氢气

Zn + H2SO4 == ZnSO4 + H单质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置换反应的特点是:参加反应的物质只有两种,且一定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也只有两种,一种一定是单质,另一种一定是化合物。掌握了这些特点,就能够正确地判断置换反应。

(讨论)置换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有哪些区别?

五、原子团的概念:

稀硫酸 == 硫酸锌 +

氢气

Zn + H2SO

4== ZnSO4 + H2

在锌与硫酸进行反应时,反应物硫酸,生成物硫酸锌均有相同的集团,即:

H2SO4和ZnSO4中的画线部分。在许多化学反应中,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就好像一个原子一样,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

常见的原子团有:

KClO

3氯酸根

KMnO4

高锰酸根

NaOH

氢氧根

H2SO4

硫酸根

KNO3

硝酸根

探究活动用废旧的可乐瓶(塑料)、吸管、粘合剂,根据启普发生器原理,制作一个简易装置。根据启普发生器的原理,设计三套类似的实验装置,画出装置图。设计一个储存氢气的装置,便于利用该装置收集氢气,便于实验中使用氢气。实验室制取氢气时,以锌粒与较浓的盐酸反应,用气球收集气体,一段时间后,气球瘪了,重复上述实验多次,均得到相同的现象,试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